
一颗糖,有时对孩子来说就是个莫大的诱惑。(资料图片,图文无关)
有几个年轻人凭着几颗糖果,就骗走了一个小孩,如今,他们已经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但是,糖果对小孩真有那么大的诱惑力吗?昨天,本报记者买了很多棒棒糖,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孩子会不会因为一根棒棒糖,跟陌生人走。
几颗糖果,骗走4岁男孩
昨天上午9点20分,区法院4号法庭内。
法警押上来三个被告,一个70后,一个80后,一个90后。
三人都是贵州人,绰号分别叫谢老三、老三和花顺。谢老三和老三都在萧山打工,花顺几年前回了老家。
事情还得从今年年初说起。今年2月份,花顺打电话给谢老三,说有个朋友不会生孩子,想要买一个,价格是一万多元,问他有没有。
谢老三说,没有。
这之后,花顺又给谢老三打过几次电话,主题还是关乎小孩。
今年4月份,谢老三的老婆生了。生产费、奶粉钱、尿布钱……孩子一出生,各种费用纷至沓来。谢老三扛不住了,向别人借了一些钱。
他想到了花顺的建议。
2009年5月14日下午3点,谢老三和老三骑着摩托车出去玩。途中,谢老三和老三说了拐卖孩子赚钱的点子。老三刚好也手头紧,两人一拍即合。
当他们经过绍兴与益农交界的一个砖瓦厂时,三个在泥地上顾自玩耍的孩子进入了视线,他们立即把目标锁定为较小的那个孩子——虾虾。
“要吃糖吗,哥哥给你买去啊?”砖瓦厂附近人多,谢老三决定把孩子骗到偏僻地方再说。
一听有糖吃,三个孩子欢呼雀跃,很听话地跟着他们走了。谢老三他们把三个孩子领到了附近的一座直桥边,然后说要给虾虾去买玩具枪,其他人在桥边等,三个小孩还是很听话。
就这样,谢老三他们把四岁的虾虾抱上了摩托车,匆忙来到绍兴,租了一间农民房,把虾虾藏了起来。
因为有好心人的帮助,谢老三他们在把虾虾送往贵州的途中,被警察抓获。
棒棒糖对孩子有多大吸引力?
三个人把孩子带走的过程异常顺利,这是为什么呢?
很多人都说,那是因为糖果对孩子而言,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事实是否真的如此?记者对此进行了实地调查。
跟他父母沟通好后,2岁半的王天运,成了我们“实验”的第一个对象。王天运的父母都是外地人,在新塘开了一家水果店,王天运的活动范围就是水果铺一带。
“小朋友,要不要吃糖?”记者拿出棒棒糖,在孩子面前晃了晃。
王天运看了看我,试探性地伸出了手。
“那你跟我走吧,阿姨再给你买很多很多糖,好不好?”王天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牵着我们的手,离开了父母的视线。
整个过程,没有超出2分钟。
第二个试验对象是3周岁的梁佳仪。她爸爸回避后,我们拿出了棒棒糖,开始了跟她的搭讪。看到棒棒糖,小女孩伸出了手,但表情依旧有点严肃,似乎对眼前的陌生人有点不放心。当提出跟我们一起去买更多的棒棒糖时,小女孩犹豫了一下,转头开始找爸爸。最终,她没有跟我们走。
5岁的楼韩,最爱吃的也是糖,目前已经在上幼儿园。楼韩的父母都是湖南人,在萧打工多年。记者拿出棒棒糖,他一开始扯着衣角不敢拿。当我们再次热情地递上糖果时,他拿了立刻转身跑开。
外向、未上幼儿园的孩子
是“高危”人群
之后,记者又对40多个孩子进行了同类型的调查。
在被调查的孩子当中,大约有一半以上的人,对陌生人递上来的糖果,表现出了兴趣。因为棒棒糖,愿意跟陌生人走的,大约占了五分之一不到。
那么,哪些孩子比较容易受诱惑?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性格开朗、外向的孩子比较容易“亲近”陌生人,当陌生人拿出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时,这类孩子的警惕性几乎没有。
还有,2—5岁的孩子也是高危人群。这类孩子往往好动,一眨眼就会离开监管人的视线,但又没有多少辨别能力,所以很容易被骗子盯上。
值得一提的是,调查中,上了幼儿园的孩子,自我保护意识明显要比同龄不上学的孩子强。
所以,在孩子上学之前,家长尤其要看好他们,哪怕是在家附近。当然,在看好自己的孩子的同时,家长还要经常给孩子灌输一些自我保护意识,譬如“不要随便跟陌生人讲话”、“陌生人的东西不要吃”、“不能跟陌生人走”等。孩子的自我防范意识,应该从小开始培养,它来自于身边人的言传身教,来自于家庭的教育方式,建议学校和家长可以多开展一些情景式的教育,以此来增强孩子的安全意识。
如果你家的孩子还小,不妨试试。如果,孩子不受诱惑,那要大大地表扬;如果孩子受了诱惑,那得赶快给他(她)补补课了。
来源:萧山网—萧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