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6068阅读
  • 33回复

有谁去看过或知道《湘湖二期修建性详细规划》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23946
金钱
205748
威望
107200
贡献值
0
好评度
1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09-04-24
十一、经营与管理研究11.1 实行“三G”管理,创造“自然化景观”湘湖风景旅游区以“3G”(即绿水、绿树、绿色管理)为目标,把生态建设放在首位,将自然化景观的新观念引入景区管理,同国际管理水平接轨。
11.1.1 树立“必要照料”的观点,建成节能、环保型绿地。大力发展野生地被,养护只限于一年一次的轧剪,做到“三不”,即不打药、不浇水、不施肥(土壤中的养料达到相当低时,种类差异最大),最大限度地回归自然,并使之发展,给昆虫和鸟类创造优良的栖息环境。
11.1.2 建立天水收集储藏体系,不让其流失。
11.1.3 建立肥料中心,做到垃圾分类和落叶归根、秸秆还田。
11.1.4 禁止使用高残留化学农药,普及推广生物环保技术。
11.1.5 运用科技手段发挥湿地的净化作用,解决河湖水体的污染问题。
11.1.6 使用无污染的能源,包括车、船、经营等。
11.1.7 优化保洁机制,避免扬尘。
11.1.8 全面推行ISO9000,ISO14000和ISO18000质量、环境、安全三项认证,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
11.1.9 建立绿化指标、空气质量指标、水体质量指标、废弃物生态化指标的测定标准和机制,促进可持续发展。11.2 运营机制风景区是社会的公益事业,风景区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将是运营成本问题。按目前风景区正常维护费用水平,主要景区维护费应在8 -10元/ m2/年。因此应当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风景区自身投入为辅、以外养内、社会支持”为原则的运行模式,以保持风景区的可持续的发展。
11.2.1 从财政上支持风景区事业发展不仅是资源问题,而且是政治取向问题,政府应保证风景区的基本的维护费用,其费用应从政府税收和风景区周边地区景观资源作用补偿费中列支。
11.2.2 风景区应建立“小机构大管理的机制”实行市场化运作,形成新风景区新机制。管理人员(包括技术人员)总量应控制在100人之内,以减少运作成本,各项工程,维护项目均采用招投方式完成。为保持风景区的持续发展,建议拆迁的农转非人员应当给予适当政策,组成服务公司,与风景区彻底脱钩。  
11.2.3 建立“风景区之友”志愿者队伍。美国现在普遍实行的“公园之友”的机制可以借鉴,筹募资金,促进风景区发展。11.2.4 风景区的文化、经营项目是风景区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应采取招标方式管理。高水平的管理要求高素质的人才,因此对管理人员要求先期进行培训再上岗,形成完备的风景区管理网络。11.3 人性化管理 回归自然,不应仅仅是一片绿荫,人类及情感相互作用也应给予充分考虑,使人们在风景区里获得快乐,使精神得以振奋。
11.3.1 策划讲解规划。包括游客中心、游客路线、标志牌标识设施、导游讲解宣传品、活动项目的策划等,达到公众的文化认同。借鉴世界讲解协会的全新理念,作出科学的规划。
11.3.2 为游客提供广泛的娱乐和可游玩的地区、更多的欣赏动植物机会和看、听、尝、闻、触的机会,在不损害风景区资源的前提下吸引游客。
11.3.3 策划“风景区节日”活动,利用湘湖风景区的优势搞出自己的特色,走向世界。
11.3.4 向游客提供最低限度的限制,使所有使用风景区的游客和潜在游客到感到安全和自由。  十二、附件附件一:长河砖屋设计说明为了使湘湖的人文历史完整,依据招标文件在“规划范围”一节中指出设计单位可以根据资源调查及规划情况作适当调整。我们将启动区块用地范围扩大,把长河砖瓦厂包括进本次规划范围内。从而完成了长河砖屋的设计。由于设计表现了对湘湖历史的深入思考,设计也非常丰富且复杂,有必要对长河砖屋的设计详细地说明。长河砖屋原址为湘湖跨虹桥侧的长河砖窑建筑。湘湖风景区内,有许多类似的建筑遗存,虽然这些建筑作为工业建筑早已失去其功能性而被废弃,但它们却曾经在湘湖发展变迁的历史中起着不容抹杀的作用。湘湖从泻湖到水利工程,从水利工程到淤塞成田陌,再从水田因为长期制砖瓦而被挖出巨大的土坑,从而奠定今日湘湖重现的基本格局。这个过程正是在自然与人工的作用力交替影响下产生的,而湖边星罗棋布的砖窑建筑和它们内部进行的生产活动,成为湘湖从“土”到“水”回归的直接动力,这些建筑,也是湘湖千年沧海桑田的见证者。对工业建筑的改造,是当今世界的潮流之一。“工业之后”的建筑被赋于新的结构和功能,并保留其能够延续其文化记忆的肌理,表皮,构件乃至从前的人在建筑中行为方式。从某种程度上看,正是人的行为方式(生产方式)决定了工业建筑的形式。因此,在湘湖风景区的规划方案里,我们应当对这些建筑有着足够的尊重,而不能因为它们功能丧失构筑残破而就将其一律拆毁。制砖的历史实际上已经成为湘湖乃至萧山的地区性记忆,也已经成为地域文化的经络之一。因此,有必要保留一座或数座结构完善形制美观的砖窑,使其成为这种历史记忆的载体,并使其成为湘湖区域景观及建筑融洽的肌理组成。经过现场考察,我们选择这座位于跨虹桥侧的砖窑遗址作为湘湖区域旧的工业建筑改造的范例方案,通过对本建筑改造过程中的思考,提出一个较好的解决之道。1 现状分析1.1 区位环境条件长河砖窑位于规划中的湘湖风景区跨湖桥畔,未来湖面扩大后,该建筑将面湖临水,视野开阔,将成为绝佳的观景地点。跨湖桥是湘湖景区最重要的历史遗迹,在本规划方案中将建造博物馆,原址保护其历史面貌。砖窑遗址将和跨湖桥遗址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异质共存的和谐整体。两者同样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都同样维系着类似的历史记忆。1.2 建筑现状分析这个砖窑遗址相对完整,交通便利,面积较大,室内空间丰富,砖筑的墙体和窑坑有着浓郁的乡土建筑风味,光影效果十分强烈,因此具有特别的保留价值,并具有十分灵活的可改造性。现有建筑大约可分解为四个部分:a 建筑两侧的回廊b 窑坑内部的通道,与回廊以拱券廊道相通c 窑坑建筑上部的平台d 建筑地下原有的空间a、b两个部分为线状结构,形成循环的交通线路,适合成为展览性空间;c部分为开阔的平台,并相对独立于下层空间,适合成为停留观景休憩娱乐的空间;d部分为原有的生火烤砖的场所。但因为时间久远,缺少维护,砖窑建筑的构造破损比较严重。同时因为其原有的建筑性质,建筑材料相对粗糙,因此需要进行大量的改造,使其符合功能的需求并具有美观的空间感受。2 改造方案解析2.1 功能定位通过对建筑现状的分析及湘湖景区总体规划的要求,将砖窑遗址改造成一个综合性的以展览为主,休闲观光文化活动为辅的纪念性建筑——湘湖展示馆。湘湖展示馆将由以下四个功能模块组成:2.1.1 湘湖建设发展展示馆:位于原砖窑遗址地下空间。湘湖的历史漫长悠久,经历无数次巨大的变化,将能够印证这些变化的实物及影象资料陈列于馆中,让参观者能够对湘湖的历史沿革有着完整的体验。更为重要的是,湘湖在将来的数年里又将经历天翻地覆的变化,湖面重现,景观再生,村落搬迁,本地的居民也将离开故所搬往新居,无论是地形景貌还是人文风俗,都正在迅速得改变。因此,将这些正在发生的,即将发生的事件以多种方式记录下来,展示于湘湖建设发展展示馆之中。这个展示馆,既是过去历史的记忆库,也是未来美好远景的虚拟演示场所,若干年后,它又将成为新湘湖建设过程的见证者。2.1.2 多功能展览空间:位于原砖窑建筑一层的廊道之中。这些廊道,具有强烈的空间肌理,适合成为各种展览的场所。杭州市文化底蕴深厚,艺术活动频繁,可以在这里举办艺术展览和活动,提高湘湖景区的艺术品位。2.1.3 咖啡馆:位于原砖窑窑坑平台之上,给游人提供休闲观景的场所,并可举办各种文化活动。2.1.4 庭院:使庭院成为建筑的组成部分,满足交通,休憩的功能要求。3 设计理念:本方案的主体设计理念可以概括如下:3.1 整旧如旧,保持原有的建筑的空间特征:湘湖展示馆是基于已有的砖窑建筑的改建工程,所以在设计方案中,尽量保留原有建筑的结构和表皮特征,对于主体建筑的承重结构,因为原有的砖柱和混凝土梁架年久失修,屋顶的材料也破坏严重,不能满足将来的防水隔热需求,因此在改建中,建议将屋架和承重体系全部更换为钢结构。在钢柱外侧,再按原样砌砖,以保留原有的建筑特征。3.2 新旧对话:新加入的建筑部分与原有的建筑保持相对独立并相互对话的关系。新的建筑部分不采用旧建筑的材料系统——砖,而采用素混凝土和玻璃,其建筑形式也不与老建筑产生继承关系。新建筑形成自我的完整的体系,以免影响老建筑的传统形式,使历史建筑变得暧昧含混。新建筑和老建筑采用“叠加”而不是“相加”的方式相互对话,利用空间的流动和穿插,使新旧之间产生联系。3.3 空间流动:原有的砖窑建筑的空间具有强烈的流动性,线形路线形成令人印象深刻的纵深空间。人在建筑中行走时,随时穿插于外廊和内廊之间。因此,在改造方案中,继承并发扬这种原有的空间流动的品质。新的建筑部分以"路径"的形式"叠加"在基地之上,使庭院,原有建筑,地下展览馆,二层咖啡馆串连于路径之上。
我是幸福的,我应该尽快让我的大脑幸福的运动起来,不许偷懒,让幸福的路上多开一些鲜花。。。
发帖
23946
金钱
205748
威望
107200
贡献值
0
好评度
1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09-04-24
4 设计详析
湘湖陈列馆具有较为综合的功能需求,各个功能模块有着各自不同的要求,也产生不同的空间关系。
从横向看,庭院与建筑平行相处,以庭院中的路径和架空的栈桥相互联系,庭院成为一个多功能的复合场所。首先,它是建筑内部空间向外部的延续,在视觉上形成与建筑的另一个方向上截然不同的感受——一个方向上是开阔的优美的山湖景观,而在庭院一侧则是封闭静谧庭院。庭院中的有一方水池,起于烟囱之下。原有的烟囱因为高度极高,可能会对景区的整体景观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若完全拆除,则又破坏了“整旧如旧”的改造的原则,丧失砖窑建筑的风格特点。因而考虑将烟囱的上部拆除,使烟囱的高度变低,在烟囱内部设置灯源,在夜晚形成灯柱,仿佛烟囱的形态重现,以更加写意的方式,延续砖窑原址的记忆。
水池一侧的高墙后,有进入二层咖啡馆的坡道。水池穿过架空的天桥后,流入地下一层庭院的水池之中,多层结构的庭院形成了丰富的空间变化。庭院即是“看”与“停”的空间,亦是“进出”之通道。一层展示空间,二层咖啡馆及地下湘湖建设发展展示馆,都由庭院组织成有机整体,庭院成为所有建筑功能模块的“端口”。
与原砖窑建筑的“路径”形成对应的是,新的路径“叠加”入旧的系统之中,并与旧的系统产生“对视”与“对接”。庭院中架空的天桥通过一个白色的盒体穿插入建筑内部,与二层咖啡馆所在的平台联系,再从平台中间垂直旋梯进入窑坑内部和地下展示空间。“垂直”的交通与“平行”交通汇集于平台之上,同时,平行的交通继续向前延伸,并再次穿出建筑,通过台阶降到伸入湖中的平台之上,再从湖中平台中间的通道回归建筑之中,路径形成完整的循环系统。游人沿着这条路径进行,穿梭于新旧的空间、肌理、材质与光影的变化之中,使建筑可以被由表及里,由上至下深刻体验。
从竖向看,湘湖建设发展展示馆位于地下,与原有砖窑建筑的方向性保持垂直,一端插入湖底(此处应做混凝土湖底处理),一端位于岸上,联系起水与陆地,也暗喻着湘湖景区的山湖景观格局。同时,新建筑与老建筑保持着不同的方向性以体现设计原则中的“新旧独立性”。
湘湖建设发展展示馆的主入口设于庭院之中,与进入咖啡馆的坡道和天桥形成交错之势,正如展示馆与原有建筑的空间的关系。展示馆面积为550 m2,并有50 m2的庭院,为室内提供自然光线。室内装修宜采用现代简洁风格,并配备投影设备,以展示放映湘湖景区的建设过程影象记录,并设置电脑查询区,使游客能够随时获得景区的各种最新资料。展示馆中部为从二层咖啡馆及一层展示空间进入底下的转角钢结构楼梯,为玻璃幕墙所围护,配合灯饰,形成展示馆内部的主要视觉中心。展厅中部设置休息区,并放置湘湖景区的大比例模型。在展厅延伸入湖中的狭长区域,可留出一段湖底的地层结构剖面墙,用玻璃防护,游客可以清晰得观察湘湖湖底的土壤长期堆叠沉积的地质特征,从而使展示馆的主题内涵得以深化。
从展示馆的中央旋梯进入一层空间,在这个空间层面上,尽量保持原有的砖窑建筑的肌理特征,除对承重结构进行改造外,并不做大的改动,并可以在廊道内依原样堆叠部分黏土砖。可利用这些黏土砖结合展示设计,一方面展示萧山地区生产砖瓦的历史,同时,可举办各种文化艺术展览活动,以提高湘湖风景区的艺术气质和文化品位。
在砖窑建筑中间原有的平台之上,设置四个长方形的盒状物,钢结构框架,橡木板材做四边围合,其形态和比例都是黏土砖的放大。这四个方体,为咖啡馆及附属设施。湘湖景区地属江南,饮茶之风尤盛,规划之中也有各类茶馆。但随着社会习俗的改变和游客喜好的多样化,需要在景区之内设置一个档次较高的咖啡馆,以满足一部分游客的要求,并可发展出类似于上海新天地的咖啡馆文化,并以咖啡馆为平台,举办各种沙龙聚会活动,同时也可获得一部分经济效益。
每一个方体的面积约75 m2,其中三个方体做营业面积,内部装修可风格不同,另一个方体内设置服务区(厨房、设备间、储藏室及卫生间)。这些方体,成为建筑内部之“建筑”,是原有建筑的形态的延续,同时,因为砖窑建筑面积较大,夏季制冷和冬季取暖不易,因此可以考虑只在方体咖啡馆内部设置空调,以节省能源消耗。方体之间的平台区域,可做为公共休息区。
从二层平台的挑台沿着台阶,可以下到延伸入湖面的观景平台,中间的白色墙体成为狭长的视觉通道。平台正对湖中的一个漂浮方台,台上设置一个现代雕塑,与湖光山色共处。
长河砖屋利用原建筑的架构,采用“整旧如旧,新旧对话,叠加空间,复合功能”的设计原则,从而既保留原有的地域性风格和历史记忆,又赋于其崭新的形式和功能。砖屋将成为集中展示湘湖“过去、现在与将来”多种层面、多种文化多种活动的理想平台。

附件二:湘湖风景资源
1 自然资源
1.1 湘湖水面
现状湘湖水面没有连成一体,数个大小不一的水面之间被堤、岛分隔,但已颇具一番景致,站在面积较大的水边展望水景,已有烟波浩淼,水天一色意境;水漾湖则更有别致的风情韵味。试想湘湖整体水面恢复后,将形成“山揽水,水环山,山绕湖转,湖傍山去,山中载湖,湖中有山,山水交融,湖山争荣”的格局,使得湘湖水面更加秀美多姿。
1.2 两岸山体
湘湖两岸山岭夹峙,在启动区域内,大小山峰有12个之多,山上林木茂密,植被类型丰富,形成了较好的生态植被群落和优美的植物景观。湘湖周边山体的海拔高度均在100m左右,最高山峰218.0m,最底山峰66.0m。山脉为西北-东南走向,随湘湖而行,若奔趋之势。山间沟谷众多,蜿蜒有序,山体空间开合有度,空间类型丰富,具有一定的空间美感。
1.3 大小毛坞
大小毛坞位于跨湖桥北侧,越王城山和象山之间,面湖背山,两坞以万罗伞山峰丛相隔,以坞之大小、进深长短得名。大毛坞进深约120m,小毛坞进深约80余m,谷口均宽40余m。
大小毛坞景色优美,地形特点突出,空间开合有度,谷中植被丰富,近湖处是长势良好的茶园,两侧山体植被层次丰富,郁葱有加,甚是优美。
坞口原有桥,名仙人桥,宽4-6尺。现状坞口处是一碎石加工厂,有简易车行路与跨湖桥相连,谷外当地住宅建筑较多,颇为杂乱。谷口面向湘湖开敞的外向型空间与谷内较为幽深的内向空间形成对比,构成了大小毛坞景观空间特色。
1.4 越王城山
越王城山海拔高度128m,因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在此屯军抗吴而得名。山东西两侧十分陡峭,树木丛生。登山而上是一处面积约1900m2的平台,周边是蜿蜒山脉。山脉由西北向东南延伸,宛如城碟,围和出内部约十亩大小的山上平地。据史书载,中间平地是当年越王勾践屯兵抗吴之所,四周山脉即为当时利用山脊自然走向取城堡内土夯筑而成的城墙,地形呈内缓外陡,易守难攻。
越王城山因其特殊的地形地貌和发生与此的历史而成景,现在城山仍完整的保存着原地形地貌以及历史上留下来的洗马池等史迹。山上植被丰富,品种繁多,长势良好,高大乔木遮天蔽日,丛生的乔灌木、竹林构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1.5 板罾山
海拔136m,位于现勾践祠的东侧,与越王城山相连,环抱围合出越王城山的中心平地。山口面向湘湖,可极目远眺,尽赏湘湖风景,也可俯瞰水漾湖风景。板罾山山势走向自然,是湘湖北侧的制高点,但山上植被较差,主要为厥类植物,植被覆盖率约70%,需加大林相改造力度,提高植被覆盖率。
1.6 万罗伞山
海拔122m,山顶平旷,东、北、南方向山坡坡度基本一致,形若伞面,故取名万罗伞山。相传钱王(即钱镠)曾在湘湖一带数山头,数来数去差一个,一怒之下猛踢一脚,把万罗伞山峰踢了下来,所以形成了现壮山顶较为平坦的壮况。现状山体由于当地人从事工农业生产,有一定程度的破坏,对植被有一定的影响。其与越王城山相对,夹峙着大小毛坞,山脚下民宅众多。
1.7 象山
海拔66m,是环绕湘湖诸峰中较低的山峰。山峰呈西南—东北走向,属湘湖山体向平原湖面的过渡带,山体有一定程度的破坏,植被较差,多为厥类植物,间有松树等乔灌木。
1.8 湘湖东部山体
湘湖东南分布着西山、莲蓬山、柴岭山等山体。由于历史上对其开发利用较少,所以史书没有对其进行过多的记载。西山海拔164m,山体完整,山麓坞多而深,环境清幽,历史上曾有较多建设,如晋代曾建隆兴寺,宋代曾建净土寺,但这些如今都已湮灭,隆兴寺仅存寺后的龙头滴山。为纪念杨时而建的德惠祠现仅存遗址。现在西山建有萧山电视塔。
柴岭山海拔186m,当年林木茂密,樵夫打柴,踏歌而归,所以形成了八景之一的“柴岭樵歌”。柴岭山以北延山脉发展有164m、194m、217.9m、134m、72.9m等数座山峰,现在已是林深树密,无登山路。
湘湖东部山体与西山山体共同夹峙着湘湖,形成山山相依,山环水绕的山水格局。
1.9 水漾湖
水漾湖位于板罾山北侧,原与湘湖主水面相连,现被民宅分开。自村落中转入水漾湖边,有豁然开朗、眼前一亮的感觉。水漾湖四周群山环抱,山色优美,空谷幽静。湖水主要来自周边山体的汇水,循山谷而出,极为自然清澈。山谷中及两侧的山体林木茂密,葱郁繁茂。在水漾湖的南侧是水漾坞,现在是闲置不用的湘湖风景城,坞长约600余m。两侧山体夹峙,具有极好的利用和开发价值。
在水漾湖南侧有泉水一眼,清澈不涸,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
现在水漾湖被密集的村民建筑与湘湖之水等隔开,杂乱无章的村宅极大的影响了水漾湖景观。
11.10 湘湖泉
湘湖泉形成于明初年间,泉水口感甚佳,水质干冽。现被湘湖泉饮品有限公司开发使用,有待进行深入的景观挖掘规划。
1.11 佛眼泉
我是幸福的,我应该尽快让我的大脑幸福的运动起来,不许偷懒,让幸福的路上多开一些鲜花。。。
发帖
23946
金钱
205748
威望
107200
贡献值
0
好评度
1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09-04-24
位于越王城山海拔约123m处,泉眼在一块1m见方的岩石之上,泉井直径约36cm,形状近圆形,水最深处36cm,泉水十分清澈。虽大小不过尺余,但冬夏不竭,并且因为位于高山之巅,实数罕见。佛眼泉四周多乔,以松树、槐树为多,植被条件较好。
1.12 古樟树
在此次启动区块的规划范围内,有两处分布着古樟树,一处是在跨湖桥桥头,两株樟树相距30余m,树龄约160年左右,树木挺拔高大。另一处在湘湖泉旁,有两株古樟树。其胸围均约为1.7m,胸径约66cm。其中一株在离地8m处分*为三枝,冠幅约20m,呈蘑菇状。另一株距前株约60m,在1m处分*为三枝,树叶茂密。
2 人文资源
2.1 跨湖桥遗址
    浙江萧山跨湖桥新石器时代遗址于2001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该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骨、木、石、陶器,大量的动植物标本,以及一件以纵横木条作撑骨的苇草类编织物等多种反映新石器时期的化石。
1990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跨湖桥一带进行挖掘,发掘出房屋残迹、灰坑等遗迹。出土遗物有陶、石、木、骨(角)器,文化面貌独特。石器以锛为主,陶器以黑陶为主。多夹砂陶器皿,有圆底、平底、圈足器、不见三足器;釜则呈盘口、卵腹、尖寰底;交*绳纹装饰颇具特色。发现较多彩陶片。出土了一些带榫木构件。经碳14测定,其年代明显早于河姆渡4层及罗家角4层,是浙江地区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年代最早的一组文化遗存。其圈定范围的直径在60m左右。
2.2 下孙遗址
    下孙遗址位于跨湖桥遗址东北约2.6km处。自2003年6月起,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萧山博物馆对其进行针对性调查和试掘。下孙遗址海拔位置约-0.3~1m,初步探明的遗址保存面积近6000m2。在遗址处挖掘出了釜钵、圈足盘、罐等陶器残片及其它文物。对该遗址用碳14测定,发现文物距今约8000年至7000年之间。从出土文物来看,下孙遗址的文化特征和跨湖桥遗址相比有明显共性。
2.3 世界第一舟
2002年11月,在跨湖桥遗址处挖掘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独木舟。独木舟长度6.6m,船体的东北端保存基本完整,两头略窄,船头上翘,宽约29cm。离船头26cm处,宽度突增至62cm,弧收面及底部的上翘面十分光洁。内外加工的工具痕迹不能看清。离船头1m处有一片面积较大的黑碳面,东南侧舷内有大片的黑焦面,西北侧舷内有面积较小的黑焦面。船头留有宽度约10cm“挡水墙”,已破缺;船舷仅在船头部分保存约110cm的长度,其余部分残。从残面上测量,船体较薄,底部分与侧舷厚度为2.6cm左右。船体另一端被砖瓦厂取土的居民破坏,中部的船帮原已损坏,在船舷完好位置所能测量的船体最大内深约16cm。
在船体的东南舷侧并列打了许多的木桩,分柱与板两种,船体的西北侧也发现有木桩及柱洞。东南侧堆积了许多的基本与船体平行的木料和木板,其中四根带树皮的木料是可以看出由一根原木剖凿而成。
经碳14测定,该船的年代距今7500—8000年,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独木舟。
独木舟挖掘以后,由于没有解决保护问题,长时间暴露在外,出现了氧化问题,周身迅速开始变黑,现由萧山文物局建有一保护蓬对其进行就地保护,船体尚有部分留在土中,船身用药水浸泡。周围陈列着一些挖掘出来的木头和挖掘出来的当时的石器等,还可以清晰的看见文化层。
2.4 跨湖桥文化
从1990年至今三次挖掘的跨湖桥遗址,是浙江省迄今为止发现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大约有8000年历史。2002年底,随着与跨湖桥同一类型遗址——下孙遗址的发现,专家认为,跨湖桥遗址可晋升为“跨湖桥文化”。
2003年11月下旬至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萧山博物馆通过对下孙遗址进行挖掘,发现下孙遗址与跨湖桥遗址在文化内涵上具有许多共同点,具体表现在以釜、钵、圈足盘、罐为代表的陶器群在形态特征上的相似,石器的石料均为青灰色的沉积岩,还发现了不见于江南其它新石器时代遗址的特殊性器物如线轮等,证明在距今8000-7000年前之间,萧山古湘湖一带存在着一种独特的考古学文化类型——跨湖桥文化。
这一结论的成立将改写历史教科书,跨湖桥文化比河姆渡文化要早足足1000年。
2.5 跨湖桥
跨湖桥呈东南—西北走向,横跨湘湖之上,故名跨湖桥,上、下湘湖以此桥分界。该桥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三年(1664),系湖西孙姓大族和湖东吴姓大族往来的通道。清雍正六年(1728)重建为板桥,嘉庆十二年(1807)六月改为环洞桥,光绪三十年(1904)九月重建,抗日战争期间,桥被日军炸毁,抗战胜利后重建为石板桥,1984年改建为双曲、双肋单波桥,即今存。桥长四丈,桥门1丈2尺,桥面铺柏油,石基仍为原有,桥栏一边已被撞倾斜,柱有损。原在旁造了一座水泥板桥来分流来往车辆,因质量问题而停用,所以跨湖桥仍作通行之用。
跨湖桥附近湘湖水质一般,有富营养化现象,湖中生长着大面积的水葫芦。
2.6 城桥
城桥是一座跨于湘河之上的桥梁,具体建造年代不详。整座桥长13m,桥面宽6m,桥石板厚28cm,桥距水面高2m,是通往跨湖桥的必经之道。在其旁建有新桥一座,主要用作砖瓦厂取土通道。桥下水体已受到污染,长满水草。这两座桥目前是连接湘湖东北岸村落与西南岸村落的主要交通要道之一,与湘湖景观之一跨湖桥南北遥相呼应。
2.7 三善桥
三善桥是滨江区长河镇与萧山区城厢街道湘湖社区的分界处。《萧山湘湖志》云:“崇祯初年,云南布政使来斯行建桥,在湖之西北隅。同治乙丑西江塘坍,洪水泛滥,桥亦被冲倒。光绪辛卯里人重建,误其名为三善。”
三善桥在20世纪60年代还是石梁桥,现存此桥已重建。桥长26.6m,宽6.1m,桥面离水面约3m,系钢筋水泥结构,桥面保存尚好。桥下湘湖河道满布水草,湖水已有所污染。
三善桥南北两山夹峙,南为狮子山,北为象山。立于此桥,可以俯瞰天下第一舟的发掘地全景。
2.8 越王城山遗址
越王城山遗址位于海拔128m的越王城山山巅,为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屯兵抗吴的军事城堡,有一宽约1.3m的石板古道与山下相通。山上尚有洗马池、城山寺等遗迹和新建的勾践祠等建筑物。
城山山顶中间低四周高,高处推测为越国屯兵时人工夯成的外城墙,其主要特征为内缓外陡,利于内部行走而不利于进入,四周有高隆台地供暸望之用。整个外城垣依山势而筑,周长约1090余m,仅有山门一处与外界通。
据有关文献资料记载,越王城山遗址还有内城垣,从现场走访来看,内城垣已基本破坏,但有不少地方裸露有砖石,推测为内城垣城基。
1991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萧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共同对城垣进行试掘,发掘出一批春秋战国时期遗物,证实了该遗址的性质。城堡内先后出土了新石器时代的石刀、石锛等残件和印纹陶、原始表瓷碎片,为2400年前人类活动遗迹。试掘中发现土层下面有宋代地层、块石墙基和小条砖,说明宋以前就有此类建筑。
2.9 城山寺
城山寺在城山之巅,一名越王城寺,今已毁,仅存柱基础、花岗岩柱和部分建筑基础。《萧山湘湖志》云:“明代建石磴五百级,自山下直达寺门。清乾隆开寺,极兴盛。道光初,汤元裕修。咸丰辛酉,寺毁,今仅存破屋数间。清王端履重论文斋笔录,载有寺联云:沼吴业废,锦衣化满殿鹧鸪,壁垒销沈,始知卓锡拈花,法缘无量;选佛场开,香钵贮两湖烟月,人天欢喜,睡觉卧薪尝胆,烦恼何为。”
城山寺周围为越王城墙,现已毁。南面有洗马池,名代所修石阶可由山下直通该寺。
2.10 勾践寺
勾践寺在城山寺右偏,今已毁,无法确定其位置。清毛奇龄《城山大拙禅师语录序》:“萧山城山,为越王保栖之地,旧名越王城。以山椒有墙蜿蜒如沿盂因名。城山向为比丘所居,筑橼盖茅而祠,勾践于其中不知几年月矣。”
2.11 洗马池
洗马池呈长方形,四周用石砌成。面积约40m2,深约1m至2m。池旁有碑,上刻“周朝胜迹,越代名山”字样,池上有峰相合为城台状,至此地势平坦,乃越王屯兵之所。原池中水清澈可饮,池中产嘉鱼,《名胜志》云:“越王城山半有池,曰洗马池,中产嘉鱼。越拒吴时,吴意越必乏水,以盐鱼为馈,越取双鱼答之,遂解围。”如今池中水显浑浊,四周有构树、樟树、榆树等,杂草丛生。
当初疏浚中,挖出不少碗、盘、盅、盏等瓷制品,多属清雍正、乾隆、嘉庆年间遗物。
2.12 至湖岭庙
至湖岭庙位于跨湖桥西,又名土谷寺。《萧山湘湖志》云:“至湖岭旧有复兴庵,为明代嘉靖年间孙学思所建,清朝光绪乙亥(1876年)僧觉亭重修,中楹为土谷寺,俗称至湖岭庵。”《城厢镇志》又云:“至湖岭庙,在镇西南五m,湘湖西北,高66m。东北有松毛山,居山(旧称龟山),西南是王家坞。”
2.13 德惠祠
湘湖东岸傍山处山麓有德惠祠。有正殿、仪门、外门,仪门外有池,旁筑青砖围墙。正殿左侧有“道南书院”。门西面湖,外有旷地十余亩。正殿依山而建,旁有净土寺,有诗赞曰:“古木荫荫竹绕墙,茶烟一缕出僧房,湖光冷浸衣裳碧,不信人间有战场” 。
德惠祠是为了纪念宋政和年间的萧山县令杨时而建。它率百姓开筑湘湖,惠及于民,老百姓不忘其德,遂建祠以祭祀。为启迪萧山民智,在德惠祠建有道南书院,“以彰当时四方学者从游之踪”。
2.14 荷花池
   《湘湖志》中记载:荷花池位于“湖里孙村中”,池的四周用石块砌成,池中有一长形条石把池一分为二,分别为内外池。村中居民常在池中淘m,外池作洗涤之用,现今内外池已被填埋,荷花池被夷为平地。
2.15 小方窑
小方窑位于跨湖桥遗址东南处,是当地一处古砖瓦厂的主体部分,主要用于烧制砖瓦。目前小方窑尚留有三个窑洞,每个窑洞均有三个进出口,主要为送入毛坯和运送成砖而用。进出口为拱形结构,高约4.6m,宽2.6m,拱门进深约3m,高2m,宽1.1m。小方窑整体高出地面10m左右,三个窑洞之间相距约6m,窑洞内部相连,空间面积很大。
小方窑现在已被废置,窑身大面积被春藤覆盖,部分地方杂草丛生。窑洞背靠小窑里吴村,紧临风情大道,面对越王城山,四周环境优美。
2.16 城山怀古牌坊
城山怀古牌坊位于越王城山山脚,建于1924年,为纪念贤士而建。1992年重建。牌坊长9.8m,高约6.3m,为三门四柱式牌坊,牌坊石柱46cm见方。
牌坊中门上书“城山怀古”四字,为郭仲选所书。牌坊内两柱上有对联一副曰:“雍容赠答缓报一双文锦鲤,智胜马门望归十万水犀军”,邵观松书。外两柱上另有对联一副曰:“群峰叠翠盛传尝胆事,众志成城常忆卧薪人”,徐士龙书。
我是幸福的,我应该尽快让我的大脑幸福的运动起来,不许偷懒,让幸福的路上多开一些鲜花。。。
发帖
23946
金钱
205748
威望
107200
贡献值
0
好评度
1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09-04-24
2.17 对湘湖历史有影响的人物
(1)杨时
杨时,字中立,学者称他龟山先生,将乐(今福建)人。北宋熙宁九年(1076)举进士,政和初任萧山县令。当时百姓苦于屡旱,要求城西1 km处的一片水田辟为湖。政和二年(1112),杨时“以山为界,筑土为塘”,建成了一个人工水库——湘湖。用湘湖的蓄水,灌溉9乡14万亩稻田。“水能蓄潦容干涧,旱足分流达九乡”这是后人对杨时关心农事的歌颂。
杨时即为“立雪城门”典故中的主人公。杨时40岁时到洛阳拜程颐为师,一日与同学游酢去程府求教,正巧碰上程颐静坐小睡,二人便肃立等候。当时天降大雪,待程颐觉醒,雪已经下了有一尺深了。后人用“程门立雪”、“立雪程门”、“程门度雪”、“程门飞雪”、“立雪”等比喻读书人毕恭毕敬就学师门。古代建有德惠祠以纪念杨时之功,今已不存。
(2)孙学思
孙学思,生平不可考,明代嘉靖年间人,为湘湖社区湖里孙氏族人。据史料记载,明朝嘉靖年间,孙姓中孙学思荣升中书舍人。嘉靖三十三年(1664),他为了便于湖西的孙氏与湖东的吴氏两姓往来,在湖上造了一座横穿湖面的跨湖桥。从此,湘湖被分为上湖(南湖),下湖(北湖)。
孙学思的建桥行动,从水利功用来讲,是具有不利影响的。民间就传有“孙学思筑湖堤,长害九乡水利”的民谣。
(3)毛奇龄
毛奇龄(1623-1716),字大可,又字齐于、晴初,别号河右。以郡望西河,称西河先生。毛奇龄为萧山城东里人,清代学者,文学家。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儒,授翰林院检讨,参与修《明史》。二十四年(1686)隐疾归里,专事著述。
毛奇龄通音韵学,善书画,山水、花卉,有创意到随笔之至,妙得天趣。传世作品有康熙二十一年《看竹图》轴,现藏日本大阪市美术馆,三十六年作《墨荷图》轴,现藏故宫博物馆。毛奇龄留有许多美术作品,被收藏于美术馆。 
(4)魏骥
魏骥(1373-1471),字仲房,号南斋,又号斋。其故居在城厢镇桥下达魏家弄,出仕后,迁居万寿桥下街。
魏骥于明永乐三年中举人。次年,进京会试,中副榜,授松江府儒学训导。不久,魏骥奉调参与《永乐大典》的纂修工程。其后,历任太常博士、吏部考功员外部、南京太常寺少卿、吏部左侍郎、吏部尚书等职。
魏骥77岁告老还乡。萧山邻江近海,时有旱涝之灾,魏骥向当局提出兴修水利的规划。亲自主持修筑麻溪、西江、白露、湘湖、瓜沥等多处塘堰及徐家、螺山、长山等腰三角形闸,受益田地148000多亩。现魏骥墓仍在,位于湘湖边石岩乡徐家坞山麓。
(5)周易藻
周易藻,字芹生,号璐琴,晚号遁叟,是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后裔。清同治三年(1864),在他70岁时总纂写了《周氏宗谱》。
清光绪十五年(1889)中举,但中举之后,命不济人、仕途坎坷。他先后出任萧山县劝学所总董(县里管教育的主要官员)、萧山县立高等小学校(当时萧山县内的高等学府)校长。1921年,68岁的他在湘湖缸窑湾造两间平房,自题“辛庐”。住在“辛庐”里,天天外出,“架一叶扁舟,浏览湘湖,穷幽探隐,日夕始返。夜则检查水利诸书,摘录历年卷宗,参互考订”,足足花了6个月,终于编成了《萧山湘湖志》8卷,之后又续编1卷。
《萧山湘湖志》一书现仍存,其文笔通顺,具有很高的文学史料价值,是了解湘湖主要的历史文献。
(6)朱筠
朱筠,字竹君,号笥河。他最大的业绩是建议乾隆征集收藏珍稀图书及手稿,并倡议编修一部大型书目提要,这便是编纂皇家大丛书《四库全书》的由来。朱筠在督学安徽期间还校订并重刊著名的古代大型字典《说文解字》,为中国的文字事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2.18 湘湖特产
(1)免贡樱桃
历史上萧山湘湖四周山峦盛产樱桃,在明朝时,年年要向皇帝进贡。湘湖樱桃主要产于湘湖四周山峦上,味道鲜美,结果时满树红果,更为优美。现湘湖的樱桃虽有生产,但质量和产量大大减少。
(2)湘湖莼菜
    莼菜,又名水葵,属睡莲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湘湖莼菜是莼菜中佳品,无论是质量、栽培历史还是知名度,在江南一带都是首屈一指。南宋定都临安后,湘湖莼菜成为朝廷贡品。20世纪20年代,湘湖莼菜出口日本,目前湘湖莼菜远销日本、美国和港台等地区。
(3)湘湖杨梅
湘湖杨梅,唐代就已著名。一到夏至,徐家坞一带山中,绿荫翳翳,果实累累,非常美丽。清代黄元寿曾有诗《湘湖杨梅》,“熟到君家果,千林暖日烘。有蕡桑葚紫,无壳荔枝红。玛瑙堆盘艳,珠玑溅齿融。莼羹兼二美,味冠浙西东。”萧山人还喜欢用高粱酒浸泡杨梅,名“烧酒杨梅”。食之能驱风湿、祛暑气、解痧等。
(4)湘湖藕
    湘湖出产的藕又名“西施藕”。相传西施离开故土前往吴国之时,正是鲜藕上市的季节,湘湖百姓精心从湘湖挖来鲜藕呈送给西施,愿鲜藕能带给西施力量和勇气。湘湖藕色泽喜人,营养丰富,是当地人常用的菜肴之一。 
(5)云雾茶
    湘湖出产的狮山茶又称云雾茶,早在明代就被列为贡茶,是湘湖的一宝,食之则满口生津,清爽无比,可与湘湖龙井相媲美。现在大小坞和周边山坡中广种此茶,形成了美丽的湘湖茶园景观。
(6)水红菱
湘湖水面广阔,盛产菱角。清代黄巽女士有诗《湘湖采菱曲》云:“春风采莼莼欲小,秋风采菱菱渐老。”老菱煮食,清香微甜;菱肉可煮菜肴,尤以炖豆腐为佳,为江南素食名菜。
(7)土步鱼
土步鱼是湘湖地区远近闻名的佳肴。因为鱼身颜色似土,故名土步鱼。又名杜父鱼。土步鱼在河边、湖边都可以抓到。清代王端履曾有竹枝枝词里有写道:“竹篱轻傍渔舟插,要买新鲜杜父鱼。” 
2.19 湘湖民俗
(1)花朝
传说百花也有生日,这生日便叫花朝。花朝属节令风俗,每当花朝,当地居民大多祭祖先、祀神,合家共吃织食,以示庆祝。
湘湖的花朝为二月十五。旧时世族大家,于花朝日立竿园中,竿顶系青红二布为占风向。若是东南风,便认为今年大好,若是西北风,则以为花事大煞。农户之家也有在田间作此,以卜禾秧之丰歉。
(2)舞龙舟
舞龙灯主要盛行在湘湖的各周边村落中。每逢元宵节,湘湖当地的农民就会喜气洋洋的舞起了龙灯,来欢庆中国的传统佳节。舞龙之日,以旌旗、锣鼓、号角为前导,将龙身从庙中请出来,接上龙头龙尾,举行点睛仪式。龙身用竹扎成圆龙状,节节相连,外面罩着画有龙鳞的巨幅红布,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掌竿,首尾相距约莫有十数来长丈。龙前由一人持竿领前,竿顶竖一巨球,作为引导。舞时,巨球前后左右四周摇摆,龙首作抢球状,引起龙身游走飞动。
(3)赛龙舟
浙东地区端午节划龙舟活动是为纪念曹娥之“孝感动天”而设。由于湘湖的水面条件比较好,所以以前湘湖地区这项活动更加普遍,现已演变为一年一度的民俗活动,也是传统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了。
我是幸福的,我应该尽快让我的大脑幸福的运动起来,不许偷懒,让幸福的路上多开一些鲜花。。。
发帖
23946
金钱
205748
威望
107200
贡献值
0
好评度
1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09-04-24
以上资料dick366收集整理。转帖自湘湖社区。
二期没有找到。
我是幸福的,我应该尽快让我的大脑幸福的运动起来,不许偷懒,让幸福的路上多开一些鲜花。。。
离线风情老家
发帖
368
金钱
3980
威望
413
贡献值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25 发表于: 2009-04-24
是谁在破坏湘湖???????
是谁在改造湘湖---湖边的劳苦者
是谁在夸大湘湖???????
是谁在蚕食湘湖???????
离线dick366
发帖
5737
金钱
51039
威望
27175
贡献值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26 发表于: 2009-04-24
湘湖是因为自然的淤积,再加上50、60年代的围湖造田……
离线风情老家
发帖
368
金钱
3980
威望
413
贡献值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27 发表于: 2009-04-25
围湖造田孰是孰非
离线萧山客
发帖
88
金钱
920
威望
236
贡献值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28 发表于: 2009-04-26
呼吁恢复原来的面貌,不要造那么多房子:





1927
发帖
23946
金钱
205748
威望
107200
贡献值
0
好评度
1
只看该作者 29 发表于: 2009-04-26
谢谢楼上!
我是幸福的,我应该尽快让我的大脑幸福的运动起来,不许偷懒,让幸福的路上多开一些鲜花。。。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