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长河砖屋
改造原长河砖瓦厂废弃的烧砖建筑,变无用为有用,改造其为长河砖屋,使在历史上曾经红红火火的砖窑再度焕发生命力,同时延续砖瓦厂这一对湘湖的演变有着重要意义的历史过程。
利用砖窑建筑的架构,采用“整旧如旧, 新旧对话,叠加空间,复合功能”的设计原则,从而既保留原有的地域性风格和历史记忆,又赋于其崭新的形式和功能,将成为集中展示湘湖“过去,现在与未来”多种层面、多种文化和多种活动的理想平台(长河砖屋建筑设计见建筑规划设计部分说明和附件)。长河砖屋的一部分房间做湘湖展示馆,馆里展示湘湖数年来烧窑生产砖瓦的历史和有关烧砖的工艺流程和土建知识,并利用一些房间作酒吧、茶室等,形成具有现代工业特色的休闲空间。
② 万罗伞山
万罗伞山山顶平旷,充分利用其良好的地形条件,设置一较大面积的观景平台,在山顶放眼四望可纵览湘湖山形水貌,可近距离俯瞰跨湖桥、城桥、跨湖桥博物馆,也可俯览东侧山下的茶园云雾缭绕,是一处很好的观景点。
跨湖桥景区是湘湖最有文化的一处景区,古老的世界第一舟见证了湘湖的历史,并将再一次记录湘湖新的发展。
包括景点:象山青枫 万罗水天 古居品山 芳林村韵 跨湖春涨 城桥绿堤 跨湖桥遗址公园
6.8.4 大小毛坞景区——云雾茶清
(1)性质:观览景观区
(2)位置:大小毛坞和谷口前用地
(3)面积:42.5ha
(4)规划设计:
① 湘湖茶文化村
大小毛坞中现状为茶园和苗圃,两侧山体植被丰富,郁闭度高,景观十分优美。大小毛坞出产的茶叶质量上乘,有一定的知名度,因为其西侧为狮山,故茶名为狮王茶。由于谷中经常云雾缭绕,茶生长于水雾之中,所以茶叶鲜嫩无比,也称为云雾茶。
在谷的深处规划湘湖茶文化村,以建筑和植物组合空间。建筑有茶室、展室、艺术室、茶文化室等,室外设茶文化广场等。在室外进行茶的制作流程展示。人们在茶园中可以采茶、炒茶、买茶,在此可以感受湘湖茶文化。
② 湘庄
在万罗伞山下规划了具江南风情的庭院,几栋粉墙黛瓦的浙江民居建筑错落组合,形成一处内向的庭院空间,周边植树种竹,有石板路通向湖边,宁静亲和,风格与西湖边的郭庄相似,取名湘庄。功能为餐饮和商业。
③ 荷花庄
中孙村中原有荷花池,此次规划恢复了荷花池,并依其为主题在谷口依城山山脚与现状中孙村结合规划了荷花庄,荷花庄以中孙村为母体,采用村落布局形势,街巷开合,民居式建筑错落有序布置,体现出原有村落格局特点,也是对地域精神的描述。建筑功能为住宿、餐饮和商业。
规划在谷口处设一定面积的水面,并与湘湖主水体相连。谷前端的水源由山上的雨水汇集而成,随地形高差形成数个高差不同水面,过水的桥下暗藏提水坝,水体经两次跌落进入主湖体。在浅水中种植多样的水生植物,养殖多种水生动物,形成生态湿地。人们可以在此观鱼、观鸟、观赏各种水生植物和各种动物的活动,充分感受生态湿地的魅力。
生态湿地的设置可以净化自山上流下的雨水,减少水中N、P的含量,促进水的循环,从而减少湖水富营养化的可能性,保证湖水的清洁和卫生。在湿地中,人、动物、植物和谐地融为一体,与自然共生共长。
④ 仙人桥
大小毛坞谷口原有仙人桥,今予恢复,桥下清水涟漪,取景名“仙人踏波”。
⑤ 上孙水花园
按照整体规划,上孙村将被拆除,规划主路东西向从现上孙村穿过。为了传承古老村落的历史,在尊重原有村落格局的基础上,拟将其部分拆除后改造成为水花园。
上孙村位于城山东南脚下,该村背倚城山,面临湘湖,历史可追溯至宋代。受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战国的城山之熏陶,上孙村目睹湘湖沧桑变迁,发展至今,不断完善,形成现在的村落整体格局。
上孙水花园是由园路、水池、建筑、植物、村落遗存等部分在村落格局的框架内统一组织而形成的。设计在原村中道路上和主要房屋空隙间的园路交织成看似无规律但体现着村落肌理的园路系统,成为水花园的骨架。根据功能需要,将部分由园路围合的区域布置成水池。水池受地形影响,形成高低错落的格局。城山降水汇于山脚,由规划道路边的水渠送至水花园中水池,位于高处的水池蓄满水后,池水自最低侧园路上方向低处水池均匀溢出,成为无边界水池。水流层层叠落,最终流入湘湖,形成动态水景系统。同时,一部分园路将被淹没。水花园内适当整体保留几组建筑,布置成为水产商店、水鲜餐馆和茶楼,满足游览服务功能的需要。并有选择性地保留村落房屋的台基和墙体,成为对原有村落最直观的印象和回忆。其中,保留在水池中的大部分台基改造成种植池,以残墙为背景,种植荷、睡莲、莼菜等湘湖特色水生植物,开花灌木和花卉,给水花园带来生机和色彩。其余台基则以平台的形式出现在水花园中。水花园的其余部分在保留村中古树的基础上成片种植乔木,在三个维度上限定空间,并带来良好的遮荫效果。此外,在水花园与湘湖的交界处设计可上下浮动的木栈道和观景木平台,结合水生植物布置,营造湖边野趣。
水花园由于其所处的独特地理环境,加之自身设计上的特点,在不同时间段呈现出具有明显变化特征的景观。
每逢梅雨和盛夏季节,雨量充沛。城山南坡的山坳将山中地表水汇聚,由规划道路边的水渠引入水花园中。水花园中的池水迅速上涨,并从高位水池流向低位水池,形成动态水景。此时,水花园中园路、平台、残墙等被淹没的数量最多,体现自然力的淹没状水景和孑立水中的残墙形成的对比将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突显出沧海桑田般的历史沧桑,给人以心灵上的震撼。置身其中,通过精心布置的墙体围合出不同特质的空间,给人以穿梭于历史与现实间的丰富的空间体验。
在非降水时段的静水期,水花园中的池水水位随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逐渐变化,同时,淹没部分的数量也随之逐渐变化。此时的水花园处在微妙的变化之中,宁静地显露它淑女般的晶莹、润泽和美丽,留人驻足,引人陶醉。
在缺少降水的枯水期,水花园中池水水位下降到所有园路之下,园中所有要素将一并呈现,展示出最为丰富的景观效果。此时,原村庄的脉络格局将更为清晰地展现在游人面前,水花园成为传承上孙村历史文化的载体。
上孙水花园的设计以湘湖保护与开发为契机,力争让古老的上孙村在水花园的崭新形式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并通过不断变化的景观形式传达给游人不同的视觉感受和心灵体验。
区内植物景观有“绰灼其华”,景观描述见植物规划部分。
谷内规划有3m宽的车行道,作为管理车辆道路。在谷尽端设回车场,满足车辆交通要求。
包括景点:湘湖茶情 绰灼其华 仙人踏波 香远觅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