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元旦,岁岁元旦相同,而今年的元旦却叫我想起中外历法的高低问题。阳历(公历)与阴历(夏历)到了今天,似乎西方话语霸权威加四海,大获全胜,中国一切不如外国,外国月亮圆,外国历法也胜过中国是不争的常识。然而,笔者对此却有疑问,认为尊阳历贬阴历是个误区。
认识阳历的优势的人是以太阳为工具,确定地球围绕太阳转的误差比阴历小为证明的,而笔者认为阴历是以月亮为工具,确定二十四节气,为的是人类生存,和地球围绕太阳无关,因此谈不上地球围绕太阳转的时间误差大问题,即使误差大一些,也关系不大,因为有个闰月修正。
以阴历二十四节气为例,可以充分表明,阴历比阳历对地球节气描述和人类生活远胜过阳历。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夏历据传源于夏朝,也有说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卜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严冬将过去,人相祝贺,有春节一庆;雨水,降雪停滞,降雨开始,雨量渐增;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人也要参与春耕;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是为鬼节;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立夏,夏季的开始;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农民要加紧除草;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立秋,秋季的开始;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秋分,昼夜平分;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立冬,冬季的开始;小雪,开始下雪;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小寒,气候开始寒冷;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中国先人以阴历为荣,为阴历二十四节写诗,以诗的形式流传着,笔者将其修成一体,供参阅: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这么好的诗,过去农家妇女皆能口若悬河,而今的知识精英恐怕也背不上几句了,究其原因是农妇土,精英洋。这种洋的结果很能灭中华于无形,君不见各种重要考试洋文要占第一吗?将来语言要像历法一样,洋文为主,中文为副,精英们全球化就实现了,如果再用高科技基因改良技术,把黄皮肤黑眼睛变成白皮肤蓝眼睛,精英们就大业完成了!
阴历也叫农历很形象,因为农民最需要阴历,及时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至于国人,有些节气被当作节日代代受益,随着中国历法的光大,二十四节气已流传到世界许多地方,作为中国人,大可不必崇洋媚外,历法方面也是如此。
笔者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应仅以公元纪年,而应加以夏历纪年,体现东西文比交流。遗憾的是阴历的元年没有确定,否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应该是夏元五千某年元旦了;如果以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为界,中国今年元旦应该是太初元二千一百零三年元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