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在建多晶硅生产项目大多使用改良西门子法生产多晶硅,生产1千瓦的太阳能电池约需10公斤的多晶硅,需要消耗电能3000-5000度,耗电量十分巨大。
比能耗更为严重的是污染问题,每提纯1吨多晶硅就会有8吨以上的四氯化硅产生,以及三氯氢硅、氯气等废液废气。未经处理回收的四氯化硅是一种有极强腐蚀性、难以保存的有毒液体,但如果能有效分离尾气中的四氯化硅、三氯氢硅、氯化氢和氢气,那么不仅可以返回系统循环使用,其中四氯化硅如果能达到99.99%以上的纯度,还是极有价值的光纤级原料副产品(目前光纤生产用四氯化硅全部由国外进口)。但国内近期一窝蜂上马的多晶硅项目,除新光硅业等少数几家外,都还没有完全掌握尾气回收技术。
已有的几个多晶硅提纯项目所回收的副产品四氯化硅纯度不高,约为95-99.9%,只能免费送给气相法生产白炭黑的厂家,甚至每吨要倒贴1500元左右。据《华盛顿邮报》3月9日报道,中国某多晶硅制造商在过去9个月以来,持续在工厂四周空地倾倒有毒废弃物四氯化硅,造成土地无法种植农作物。而在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一个小规模的多晶硅提纯项目使得周边土地上树木枯死,稻田荒芜。我们现在是把清洁能源出口到了国外,但却把能耗和污染留给了自己。
而等到大批新建项目投产之日,大量产生的四氯化硅难以处理将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如果厂商短期内不能掌握成熟的回收技术,那么本已严峻的环保形势将面临新的冲击。更坏的可能是,在多晶硅产能过剩的同时,付出重大污染代价却无法获得相应收益,整个产业将面临严重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