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从蒙古族传入。相传,明代闻堰一带常遭潮水侵袭。有一年,有两个姑娘顺潮水漂到东山陈村,在当地居住下来,从此潮水不再冲来。她俩去世后,人们在其居住地建起“仙姑庙”以作纪念。并请人制作马灯祈求平安、盼望丰年,逢春节时进行马灯表演,渐成村规。马灯原比较单一,现已出现群体表演。表演阵式由10多个已发展成72个,主要阵式有:龙门阵、五梅花阵、八卦阵、剪刀阵、夹进夹背阵等。乐曲由原来的锣鼓经又配合音乐曲谱。制作:用竹篾扎成骨架,糊以桃花纸,有红、白等色,马头和马尾分别点上蜡烛,制作时分马头和臀尾前后两截,中间由16个年龄在12~14岁的男女孩童各一半(称娜子、娜婆)扮成古装剧人物或草原姐妹,前后两截系在每个表演者腰上,形如骑马状。另外还有帅旗、红虹旗前二道锣鼓队和4个吹鼓手,活动时有40余人参加。所着服装以红绿为主,表演时根据节奏变换各种马灯阵式,动作轻快活泼,热情奔放,所到之处热闹非凡。云石乡顾家溪,河上镇桥头黄、魏塔,大桥乡板桥,临浦镇横山傅等村均有扎马灯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