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设计详析
湘湖陈列馆具有较为综合的功能需求,各个功能模块有着各自不同的要求,也产生不同的空间关系。
从横向看,庭院与建筑平行相处,以庭院中的路径和架空的栈桥相互联系,庭院成为一个多功能的复合场所。首先,它是建筑内部空间向外部的延续,在视觉上形成与建筑的另一个方向上截然不同的感受——一个方向上是开阔的优美的山湖景观,而在庭院一侧则是封闭静谧庭院。庭院中的有一方水池,起于烟囱之下。原有的烟囱因为高度极高,可能会对景区的整体景观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若完全拆除,则又破坏了“整旧如旧”的改造的原则,丧失砖窑建筑的风格特点。因而考虑将烟囱的上部拆除,使烟囱的高度变低,在烟囱内部设置灯源,在夜晚形成灯柱,仿佛烟囱的形态重现,以更加写意的方式,延续砖窑原址的记忆。
水池一侧的高墙后,有进入二层咖啡馆的坡道。水池穿过架空的天桥后,流入地下一层庭院的水池之中,多层结构的庭院形成了丰富的空间变化。庭院即是“看”与“停”的空间,亦是“进出”之通道。一层展示空间,二层咖啡馆及地下湘湖建设发展展示馆,都由庭院组织成有机整体,庭院成为所有建筑功能模块的“端口”。
与原砖窑建筑的“路径”形成对应的是,新的路径“叠加”入旧的系统之中,并与旧的系统产生“对视”与“对接”。庭院中架空的天桥通过一个白色的盒体穿插入建筑内部,与二层咖啡馆所在的平台联系,再从平台中间垂直旋梯进入窑坑内部和地下展示空间。“垂直”的交通与“平行”交通汇集于平台之上,同时,平行的交通继续向前延伸,并再次穿出建筑,通过台阶降到伸入湖中的平台之上,再从湖中平台中间的通道回归建筑之中,路径形成完整的循环系统。游人沿着这条路径进行,穿梭于新旧的空间、肌理、材质与光影的变化之中,使建筑可以被由表及里,由上至下深刻体验。
从竖向看,湘湖建设发展展示馆位于地下,与原有砖窑建筑的方向性保持垂直,一端插入湖底(此处应做混凝土湖底处理),一端位于岸上,联系起水与陆地,也暗喻着湘湖景区的山湖景观格局。同时,新建筑与老建筑保持着不同的方向性以体现设计原则中的“新旧独立性”。
湘湖建设发展展示馆的主入口设于庭院之中,与进入咖啡馆的坡道和天桥形成交错之势,正如展示馆与原有建筑的空间的关系。展示馆面积为550 m2,并有50 m2的庭院,为室内提供自然光线。室内装修宜采用现代简洁风格,并配备投影设备,以展示放映湘湖景区的建设过程影象记录,并设置电脑查询区,使游客能够随时获得景区的各种最新资料。展示馆中部为从二层咖啡馆及一层展示空间进入底下的转角钢结构楼梯,为玻璃幕墙所围护,配合灯饰,形成展示馆内部的主要视觉中心。展厅中部设置休息区,并放置湘湖景区的大比例模型。在展厅延伸入湖中的狭长区域,可留出一段湖底的地层结构剖面墙,用玻璃防护,游客可以清晰得观察湘湖湖底的土壤长期堆叠沉积的地质特征,从而使展示馆的主题内涵得以深化。
从展示馆的中央旋梯进入一层空间,在这个空间层面上,尽量保持原有的砖窑建筑的肌理特征,除对承重结构进行改造外,并不做大的改动,并可以在廊道内依原样堆叠部分黏土砖。可利用这些黏土砖结合展示设计,一方面展示萧山地区生产砖瓦的历史,同时,可举办各种文化艺术展览活动,以提高湘湖风景区的艺术气质和文化品位。
在砖窑建筑中间原有的平台之上,设置四个长方形的盒状物,钢结构框架,橡木板材做四边围合,其形态和比例都是黏土砖的放大。这四个方体,为咖啡馆及附属设施。湘湖景区地属江南,饮茶之风尤盛,规划之中也有各类茶馆。但随着社会习俗的改变和游客喜好的多样化,需要在景区之内设置一个档次较高的咖啡馆,以满足一部分游客的要求,并可发展出类似于上海新天地的咖啡馆文化,并以咖啡馆为平台,举办各种沙龙聚会活动,同时也可获得一部分经济效益。
每一个方体的面积约75 m2,其中三个方体做营业面积,内部装修可风格不同,另一个方体内设置服务区(厨房、设备间、储藏室及卫生间)。这些方体,成为建筑内部之“建筑”,是原有建筑的形态的延续,同时,因为砖窑建筑面积较大,夏季制冷和冬季取暖不易,因此可以考虑只在方体咖啡馆内部设置空调,以节省能源消耗。方体之间的平台区域,可做为公共休息区。
从二层平台的挑台沿着台阶,可以下到延伸入湖面的观景平台,中间的白色墙体成为狭长的视觉通道。平台正对湖中的一个漂浮方台,台上设置一个现代雕塑,与湖光山色共处。
长河砖屋利用原建筑的架构,采用“整旧如旧,新旧对话,叠加空间,复合功能”的设计原则,从而既保留原有的地域性风格和历史记忆,又赋于其崭新的形式和功能。砖屋将成为集中展示湘湖“过去、现在与将来”多种层面、多种文化多种活动的理想平台。
附件二:湘湖风景资源
1 自然资源
1.1 湘湖水面
现状湘湖水面没有连成一体,数个大小不一的水面之间被堤、岛分隔,但已颇具一番景致,站在面积较大的水边展望水景,已有烟波浩淼,水天一色意境;水漾湖则更有别致的风情韵味。试想湘湖整体水面恢复后,将形成“山揽水,水环山,山绕湖转,湖傍山去,山中载湖,湖中有山,山水交融,湖山争荣”的格局,使得湘湖水面更加秀美多姿。
1.2 两岸山体
湘湖两岸山岭夹峙,在启动区域内,大小山峰有12个之多,山上林木茂密,植被类型丰富,形成了较好的生态植被群落和优美的植物景观。湘湖周边山体的海拔高度均在100m左右,最高山峰218.0m,最底山峰66.0m。山脉为西北-东南走向,随湘湖而行,若奔趋之势。山间沟谷众多,蜿蜒有序,山体空间开合有度,空间类型丰富,具有一定的空间美感。
1.3 大小毛坞
大小毛坞位于跨湖桥北侧,越王城山和象山之间,面湖背山,两坞以万罗伞山峰丛相隔,以坞之大小、进深长短得名。大毛坞进深约120m,小毛坞进深约80余m,谷口均宽40余m。
大小毛坞景色优美,地形特点突出,空间开合有度,谷中植被丰富,近湖处是长势良好的茶园,两侧山体植被层次丰富,郁葱有加,甚是优美。
坞口原有桥,名仙人桥,宽4-6尺。现状坞口处是一碎石加工厂,有简易车行路与跨湖桥相连,谷外当地住宅建筑较多,颇为杂乱。谷口面向湘湖开敞的外向型空间与谷内较为幽深的内向空间形成对比,构成了大小毛坞景观空间特色。
1.4 越王城山
越王城山海拔高度128m,因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在此屯军抗吴而得名。山东西两侧十分陡峭,树木丛生。登山而上是一处面积约1900m2的平台,周边是蜿蜒山脉。山脉由西北向东南延伸,宛如城碟,围和出内部约十亩大小的山上平地。据史书载,中间平地是当年越王勾践屯兵抗吴之所,四周山脉即为当时利用山脊自然走向取城堡内土夯筑而成的城墙,地形呈内缓外陡,易守难攻。
越王城山因其特殊的地形地貌和发生与此的历史而成景,现在城山仍完整的保存着原地形地貌以及历史上留下来的洗马池等史迹。山上植被丰富,品种繁多,长势良好,高大乔木遮天蔽日,丛生的乔灌木、竹林构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1.5 板罾山
海拔136m,位于现勾践祠的东侧,与越王城山相连,环抱围合出越王城山的中心平地。山口面向湘湖,可极目远眺,尽赏湘湖风景,也可俯瞰水漾湖风景。板罾山山势走向自然,是湘湖北侧的制高点,但山上植被较差,主要为厥类植物,植被覆盖率约70%,需加大林相改造力度,提高植被覆盖率。
1.6 万罗伞山
海拔122m,山顶平旷,东、北、南方向山坡坡度基本一致,形若伞面,故取名万罗伞山。相传钱王(即钱镠)曾在湘湖一带数山头,数来数去差一个,一怒之下猛踢一脚,把万罗伞山峰踢了下来,所以形成了现壮山顶较为平坦的壮况。现状山体由于当地人从事工农业生产,有一定程度的破坏,对植被有一定的影响。其与越王城山相对,夹峙着大小毛坞,山脚下民宅众多。
1.7 象山
海拔66m,是环绕湘湖诸峰中较低的山峰。山峰呈西南—东北走向,属湘湖山体向平原湖面的过渡带,山体有一定程度的破坏,植被较差,多为厥类植物,间有松树等乔灌木。
1.8 湘湖东部山体
湘湖东南分布着西山、莲蓬山、柴岭山等山体。由于历史上对其开发利用较少,所以史书没有对其进行过多的记载。西山海拔164m,山体完整,山麓坞多而深,环境清幽,历史上曾有较多建设,如晋代曾建隆兴寺,宋代曾建净土寺,但这些如今都已湮灭,隆兴寺仅存寺后的龙头滴山。为纪念杨时而建的德惠祠现仅存遗址。现在西山建有萧山电视塔。
柴岭山海拔186m,当年林木茂密,樵夫打柴,踏歌而归,所以形成了八景之一的“柴岭樵歌”。柴岭山以北延山脉发展有164m、194m、217.9m、134m、72.9m等数座山峰,现在已是林深树密,无登山路。
湘湖东部山体与西山山体共同夹峙着湘湖,形成山山相依,山环水绕的山水格局。
1.9 水漾湖
水漾湖位于板罾山北侧,原与湘湖主水面相连,现被民宅分开。自村落中转入水漾湖边,有豁然开朗、眼前一亮的感觉。水漾湖四周群山环抱,山色优美,空谷幽静。湖水主要来自周边山体的汇水,循山谷而出,极为自然清澈。山谷中及两侧的山体林木茂密,葱郁繁茂。在水漾湖的南侧是水漾坞,现在是闲置不用的湘湖风景城,坞长约600余m。两侧山体夹峙,具有极好的利用和开发价值。
在水漾湖南侧有泉水一眼,清澈不涸,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
现在水漾湖被密集的村民建筑与湘湖之水等隔开,杂乱无章的村宅极大的影响了水漾湖景观。
11.10 湘湖泉
湘湖泉形成于明初年间,泉水口感甚佳,水质干冽。现被湘湖泉饮品有限公司开发使用,有待进行深入的景观挖掘规划。
1.11 佛眼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