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准确把握近期城市发展的重点充分发挥集聚效益
10~20年内,杭州城市发展的空间战略依然是“加快集聚”,要尽可
能集中各类发展要素,加快新城建设。因此,现阶段应将杭州中心城区的范围框定在绕城公路之内,避免低效能的扩散(图4)。
根据“一主三副、六大组团”的城市布局框架,规划总人口为430万,
其中绕城公路以内的中心城区人口为305万,约占70%。这一比例还是相对合理的,问题是一个理想的结构依*什么措施来实现。根据远景规划,杭州城市的远景城市建设总用地为746km2,其中绕城公路以内为432km2,约占58%。按照目前各区的近期发展重点,位于绕城公路圈外的江东工业区规模为80km2,临平工业区规模为56km2,两区合计高达136km2,超过了绕城公路圈内新增城市建设用地。
杭州城市绕城公路是上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重大工程,是当时确
定的一定时期内杭州城市发展的基本空间界线,目前已经基本实施完成。圈内可用于城市建设的用地面积达472km:。基本能够满足20年内杭州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基本要求,绕城公路圈内以钱塘江为天然界限,北部通过疏解与整治,可以建设成环境优美、风光秀丽、结构合理、设施完备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南部的滨江和萧山两区区位条件优越,同时已经具备一定的工业发展基础,完全有条件建设成为一座现代化的物流集散枢纽和工业新城。因此,近期应该将杭州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点放在绕城公路圈内,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空间组织结构,充分发挥集聚效益,尽快形成与现代化大都市相适应的现代化中心城区。
3.4准确把握多中心区域管理主体与多中心空间结构体系的关系
政府权力的多中心化是变革的大势所趋,主要表现在政府体制改革、提高地方自治水平、还权于社群等。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方面,一是要发挥区级政府在规划建设管理中的主体作用;二是要发挥乡镇政府在规划建设管理中的主体作用;三是要构筑与多中心区域管理体系相协调的多中心空间体系。
3.4.1区级政府在新城规划建设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区级政府既是城市内部一级的财政主体,又是介于城市政府与社区之间的重要协调与管理主体,在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杭州市区行政区划调整之后,区级政府的作用不应该削弱,而是应进一步增强,使之成为新城及副城的规划建设与管理主体;基于区级政府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对城市内部的分区进行必要的调整将成为杭州城市管理的重要课题,总体规划要充分考虑适应未来调整的基本要求。
3.4-2发挥乡镇政府在组团形成及规划建设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尽管杭州城市发展目前已经进入集聚与扩散并存的城市化与郊区化相
互交织的阶段,但是集聚依然是近阶段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以中心城区向外扩散形成新的城市组团的发展时期尚未到来。因此,对于一主三副主城区以外的区域来说,城郊中心城镇依然是城市组团形成与发展的主体,组团应该在中心城镇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的进程中逐渐形成,对有必要加快发展的组团应按市级(省级、国家级)开发区的运作模式重点扶持。
3.43构筑与多中心空间体系相协调的多中心区域管理体系
在充分发挥杭州市政府作为“杭州大都市区政府”管理与协调职能的基础上,市级城市规划部门的主要任务是要组织编制“杭州大都市区战略规划”,并以战略规划为依据加强对大都市区综合交通、重要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以及大都市区内部各城市单元用地布局、生态控制区等非建设用地的规划控制。“一主三副六组团”是十个相对独立的城市单元,应有相应的管理主体与之对应。在现行体制条件下杭州主城建设与发展的主导力量依然是杭州市政府及主城区的相关区政府;而江南(或萧山)新城的建设与发展主体应该是萧山区政府、滨江区及高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萧山开发区管委会或者是在上述主体基础上联合形成江南新城管委会。江南新城的建设与发展近期应与瓜沥、江东两个组团实行统一规划与管理;临平、下沙副城应该以余杭区政府和下沙管委会为规划与建设发展的主体。近期应该充分发挥余杭、临浦两个中心镇在余杭组团与临浦组团规划建设管理中的作用,同时在以中心镇带动外围组团发展的过程中应为市区内部行政区划的调整创造条件。基于以上考虑,本轮总体规划的重点应为主城、江南新城(萧山副城)、东部新城(临平下沙副城)、余杭组团、临浦组团五大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