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传说是我小时候听奶奶讲的。那是在岁末家内祝福的时候。爷爷、爸爸每逢年末总要隆重举行这个仪式,时间在深夜,堂前点起香烛、摆上祭品。庄严肃穆的气氛笼罩全家,还不许女人、小孩到堂前去看,我偏要去,奶奶总把我抱住讲这个故事。她年年讲,我年年听,直到我奶奶去世。 很早很早以前,钱塘江还从我们村前流过。那时候我们这儿十年倒有九年涝。钱塘江水一涨就淹没了这一带的村庄田地。水一直漫到绍兴。萧山的县官也不是没有修过江塘,但修了塌,塌了修,总制不服钱塘江的大水。有人说钱塘江有蛟龙在作怪,有人说钱塘江有潮神,他们曾经把猪呀、羊呀投入钱塘江祭过潮神,喂着蛟龙,可是修了江塘还是塌。也有不信神的县官想过办法:先打过桩再挑泥筑塘,还是制不服汹涌的钱塘江水。这里的老百姓只好搬家的搬家,逃荒的逃荒,变得“鱼龙出没地,百里无人烟”。 有一年,萧山来了县官,姓黄名山。上任的头一年就涨了大水,水一直漫到县衙的大门里。他正急得没办法,忽然从西南方向摇来一只船,一直划进衙门。船内装满了砻糖,划船的向他直叫:“县太爷,快下船”!黄山没路好走,也不问他叫什么,哪里人,一脚跨进了船舱。船一直逆水向闻堰的半爿山划去。一路上只见一片汪洋大水,几个屋顶露在水面上,有的屋顶上爬满了人。水里浮着草蓬、稻桶、木板。有人扒在稻桶上、木板上喊救命。黄山叫船工划过去救人,他睬也不睬。一直往前划去。划到半爿山,划船的拖着一袋砻糠,叫黄山跟他一起上山,一上山他就把砻糠顺着水倒。倒完了又到船里去搬,搬上山又倒进水里。砻糖顺着水势弯弯曲曲地飘呀飘呀直向长山流去。黄山站在山上,呆呆地看着砻糠的流向。划船的倒完砻糖来到黄山身边说:“县太爷,你可看得出点名堂吗?”黄山摸了摸胡须点了点头,回头问道:“你叫什么名字”?他说:“我从西南方来,你就叫我西南吧”! 水退了,砻糖在沙滩上,弯弯曲曲地,与水势一样。黄山回到县衙内,想到大水淹没村庄、吞没田野的景象,耳边响起农民呼救的声音,他决心重造一条江塘,从半爿山顺着水势——砻糖的流向直至长山脚下,这样江塘不会再塌了。 可是修江塘的银子从哪里来呢? 黄山向全县的绅士们捐募。他们说:“造塘的银子都是白白地抛到钱塘江里去的。” 黄山向府里呈请拨银子造塘。府台老爷说:“钱塘江水神、潮神都不答应造塘,银子再多也造不好塘的。” 黄山坐在县衙门里,田税银子也收不上,灾民们四处逃荒又无法安顿他们,整天愁眉不展,茶饭不香。一天忽然西南来了,黄山连忙把西南请进后堂,问他造塘的银子有没有办法可想。西南说办法倒有,要问县太爷敢不敢。黄山问:“什么好办法,快说,快说!”西南指了指衙门后面的两间库房说:“县里不是有一座银库,一座粮库吗?拿银子去换木头、石块;用粮食去换灾民们的工,不到半年,江塘就一 定能造好。”黄山听了没有回答。西南立起身就走,走到门口说:“老爷要保乌纱帽,只能让萧山的老百姓世世代代受苦了。”黄山说:“这不是保乌纱帽的问题,是全家人性命保不保得住的问题啊!” 第二天县衙门前出了告示: 本县重修西江海塘,从半爿山到长山出一方木头,一方石块者赏银一两,出工一天者赏米二升。告示一出,送木头,石块的,出工挑泥的都来了。黄山亲自到工地划路线,督造江塘。他不坐轿,不骑马,天天吃在工地上,宿在工地上,果然不到半年一条从半爿山到长山的三十里江塘造成了。钱塘江水乖乖从塘边奔流而过。 江塘造成了,知府老爷到皇帝面前奏了一本,告发萧山县知县黄山私动库银,亏空皇粮。皇帝不分青红皂白下令把黄山革职拿问。当他们从西陵渡口下船的时候,忽然西南赶来了,他边走边喊:“老爷慢走,我送你一程!”当解差知道他就是西南就把他也锁走。船到钱江中流,西南拿出两锭银子送给解差,要他们松松锁,说到了杭州再带上。解差得了银子喜笑颜开马上给他们开了锁。趁解差不备之际,西南向黄山作了个手势,解开纽扣,纵身跳入钱塘江里,黄山也跟着跳下,解差连忙伸手去抓,只抓住了两件衣服,人已随着急流而去,不见踪影。两个解差眼睁睁望着江水,只好拿了两件衣服到杭州去复命。 他们死了,玉皇大帝封他们为钱塘江的江神。西江塘再了不塌了。人们在半爿山脚下建了“黄山西南殿”纪念他们。每逢年末请神的时候,总先请黄山西南,称为作福。(实际上是“祝福”,鲁迅曾用它作小说名)祈祷他们建塘护塘,给萧山、绍兴一带人民年年带来丰收和幸福。 |